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第二百一十四章 明朝遗臣 (第2/3页)

加入书签

。公元784年,唐军抓住战机,成功收复长安。

然而这次还不是长安最后一次遭难。公元881年1月8日,长安再次被叛军盯上,这次传承“衣钵”的是黄巢。

这位叛军首领考科举屡试不第,但率兵打仗却很有一手。唐僖宗在位时,黄巢率领大军直逼长安。

此时是打是逃?急需皇帝定夺。可就在大臣们找唐僖宗拍板时,唐僖宗却没了主见。长安很快实现“和平演变”,落到了黄巢手中。

比起安史之乱的时候,黄巢对大唐的“王朝民众支持率”显然更高。他攻入长安时不但没有遭到反抗,反而还给百姓发了“低保大礼包”。

公元881年1月16日,黄巢在长安称帝,建立“大齐”政权。这回大唐怎么也该“收摊”了?然而,黄巢手下的将领朱温却跳反投靠了大唐。

黄巢“屋漏偏逢连夜雨”,率军撤出长安。唐僖宗收拾包袱回老家,他的弟弟唐昭宗也有被赶出家门的经历。

公元890年,唐昭宗决定拿宦官开刀,却没想到宦官杨复恭不但不想交权,还连同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一起反了。

给唐昭宗收拾残局的是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和李茂贞的“小伙伴”。评判之后,却要求扩大地盘。唐昭宗要出兵收拾“礼物”,没想到李茂贞却一怒之下“反了”。

公元890年,李茂贞因朝廷不让自己扩大地盘,一怒之下“反了”。唐昭宗从长安一路逃亡,最后被化州刺史劫持到了化州,开启了三年囚禁生涯。

然而就在这三年里,李茂贞和朱温又开始“打擂台”。为了不让皇帝落到李克用和韩建手中,朱温短暂将“吉祥物”唐昭宗带回长安。

但朱温不依不饶,李茂贞让昭宗皇帝搬家到了凤翔。公元896年,朱温带着战利品——唐昭宗,又回到了长安。

此时的长安不再是大唐的长安城,变成了朱温的“大本营”。朱温“签到”了自己的“大本营”,唐朝也紧随长安城走上了“下坡路”。

综上所述,大唐在短短289年的历史中,长安六次失守,但每次都能从困境中崛起,离不开唐朝君臣的共同努力和大唐百姓的坚定支持。

【一口气看懂大明朝的遗臣们#历史#明朝】

明朝灭亡后,有些人选择投降清朝,却私下里资助抗清;有些人选择隐居山林,着书立说;也有人选择效忠南明,为了理想而奋斗,至死不屈。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口气盘点那些明朝遗臣。

顾炎武,明末着名思想家,出生于江苏昆山。少年时加入复社,复社是明末出现的一种结社团体,成员大多是江南的青年士子,有“小东林”之称。

在明亡之后,这些江南士子纷纷走上了抗清的道路。顾炎武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教育,仰慕岳飞、文天祥等名臣,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

但因早年屡试不中,于是暂时放弃科举,遍览历代史书、郡县志书,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公元1643年,顾炎武入京南国子监读书。此时的明朝已是行将就木,然而作为留都的南京城依然处于一片繁华之中,丝毫没有预料到亡国就在眼前。

清兵攻入京北后,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福王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权,顾炎武受昆山县令杨永言举荐,出任南明弘光政权的兵部职方司主事。

顾炎武在南明朝廷出谋划策,然而弘光政权仅坚持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在清军攻下南京后覆灭。顾炎武加入了抗清行列,但江南各地接连失守,就连顾炎武的家乡昆山也不过数日就沦陷。

顾炎武在昆山的宾馆中得知家乡失守后,更加坚定了抗清的决心。

唐王建立隆武政权后,顾炎武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负责收复苏州、常州等地。

顾炎武与复社名士陈子龙等人策划于清朝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事情败露后,陈子龙被捕投水自尽,顾炎武流亡奔走,继续抗清。

但南明在清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恢复明朝河山逐渐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公元1650年,顾炎武变卖家财,云游四方,往来曲折,行程二三万里,实现了“行万里路”的夙愿。公元1670年,康熙帝招纳明朝遗民,顾炎武拒绝参与,三年后,顾炎武在山西曲沃去世。

张煌言,浙江鄞县人,明末抗清将领。少年时文武兼备,作文还喜欢讨论军事兵法。

公元1642年,张煌言考中举人,明朝灭亡后,他上书鲁王朱以海,随鲁监国奔走四方,组织抗清力量。

然而鲁王虽是明朝法统,但朱以海本人在大敌当前依然贪图与隆武政权明争暗斗,在清军的打击下四处逃亡,投奔隆武政权。而张煌言则留守东南沿海,继续抗清。

公元1653年,张煌言和张名振带着五六百艘战舰包围舟山,围困8个月而未攻下,其后两人多次入海作战,抵达南京城附近的长江口,然而都无功而返。

公元1658年,张煌言和郑成功在羊山遭遇台风,损失惨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