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52章 观沧海,东京事 (第1/3页)

加入书签

秋风萧瑟,大雁南飞,北方的战事终于结束。

赵柽并没有立刻赶回东京,而是坐镇会宁,随后一道道旨意颁布下去。

在原女真属地设立三路十五州四十八县,纳入秦国版图。

设立东北都护府,总辖白山黑水事,不走中书门下,不走枢密院,直接向他负责。

迁移百姓,把中原乃至南方一些失去土地的百姓,和因连年征战,流离失所的平民,自愿来东北开荒定居的,都护送过来。

予以银钱,分配土地,给律法上的支持,让他们能够这块地方农耕为生,勤奋无忧,安居乐业。

最后他又派吕将十万铁骑,并下军令,让他往西去平灭鞑靼。

其实鞑靼这个名字早有,并非后世明朝之时才出现,此刻又称呼为蒙兀。

吕将领命,临走之前赵柽又特意交待,对鞑靼的首领,自称蒙兀可汗的孛儿只斤·合不勒一族势必剿灭,尤其是他儿子中的把儿坛巴阿秃这脉,不能放过一人,若有遗漏,军法从事!

接着赵柽才率大军缓缓南下,到了北海湾暂歇,此刻黄觉带兵驻扎这里,监视对面的高丽。

海面之上,战船横霸,刀枪粼光相映,一望不到尽头,高丽不敢有丝毫动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张迪也是颇受朝野诟病的,毕竟前有李师师之事,后又有延福宫专权,谗信道君皇帝。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此言出口,立刻就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都道大世降临,理当天下大同才是正理,远的就不说了,荒野之地,不提也罢,可大理不行啊,大理古之也属于过神州,那是自家的地盘,又距离那么近,不收复怎么能行呢?

圣君当世,万邦来朝可不够,要万邦尽归华夏才对。

他并没有作什么新诗,而是缓缓吟出那首著名的曹操观沧海:

尤其丁家素茶店的掌柜丁老赶,派人把赵柽专用的木桌与折背椅围起来,不许任何人碰触,对茶客们讲述此桌此椅的来历,那可是陛下从八九岁时就开始坐,一直坐到如今呢!

转眼迎来了东京的第一场雪,这日下了朝,赵柽在梅香小阁中喝茶与柳随云下棋,何栗在宫外请见。

随后便有高瞻之士分析,答案立刻分晓出来,陛下肯定是指南面啊,大宋自建国来就和最南面的蛮夷没少开战,从侬智高到交趾以及交趾周边的那些族国部落,都是有宿怨的,陛下肯定是想要平定那边。

不过张迪乖巧,尤其是眼下这个时刻,他知道许多人都在盯着他,但凡有一点错误就会像童贯一样众矢之的。

这时便有人站出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理也该收过来才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太学生都激动,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大世,逢到了圣明的君主,不但拒外夷,杀强敌,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更是开疆拓土,由来最大,护民治世,历属首顶。

这个说陛下当年吃过我的梨,那个说陛下曾经买过我的枣,还有说陛下曾给俺出过头,提起赵柽来都是熟络无比。

百姓们也请愿赵柽登基,和太学生都去宣德门的宣德楼前,这是皇城正门,历来严肃,可这种事情禁军们也不好撵,只好一趟又一趟往内里报信。

这时虽然改国号为秦,但是因为他未登极,所以年号没变,依旧沿用靖康。

而对此事,赵柽却只回了一句话:“四海未靖,罪在孤恭,四海不平,暂不登极。”

东抵大海之滨,北至苦寒之地,西及中亚细亚,唯有南方尚困顿在大理与诸蛮夷部前,不及历史几朝,可这也是一等一的疆土了,追溯上古至今,无有出其右者。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话语传出来后,立刻朝野震惊。

朝上民间,劝赵柽登基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东京城内,太学生们结队到宣德楼前请愿,请赵柽登临大宝,君视天下。

此刻的大秦国疆域已经十分辽阔,可以说有史以来,哪怕汉唐,也没有这么大的国土面积。

随后,继续南行,往了燕京,在此居住三日,再朝东去了当年魏武帝观沧海的地方。

东京市井的百姓更为热情,他们认为没有比秦王做皇帝更合适的,他们可是看着秦王长大的,从几岁到如今,老东京们提起来全都津津乐道。

内侍省的首领是都都知,这个叫米震霆暂代,都知则设两人,下面还有副都知等,但米震霆不管事,暂代这个职务不过是为了结因果冲击天人境界,那么张迪的权利就变得极大。

而这圣君还是儒道大家,又何止大家,简直就是大师之名不足道,文宗之誉何足夸。

赵柽命张迪带他进来,张迪并没有和道君皇帝一起西行,而是留在皇宫,赵柽给了他一个内侍省都知的职务。

赵柽立于海边碣石山上,望着遥远处的大海,流露出一丝欷歔神色,秦始皇、汉武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