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终结者——赵匡胤4 (第2/2页)
要简单地以为他们是为了哗众取宠博眼球,深扒一下他们的经济往来账单,揪出幕后的资本势力,一切疑问就迎刃而解了,不信就看一看那些被房地产企业蓄养的所谓经济学家吧,极力鼓吹歪理邪说,制造舆论带节奏,干扰国家大政方针,为一己私利而置万民于水火,误国误民。
962年,赵匡胤下诏,让翰林学士、中央及地方官员各举荐一名德才兼优的公务员,如果被举荐之人日后犯法,举荐人连坐;广开言路,规定翰林学士及官员们五日一朝,“并须指陈时政得失,朝廷急务,刑狱冤滥,百姓疾苦”。
这两条是柴荣用过的老套路,同样是对文官集团强有力的管控措施。
不出所料,就在半年后,左拾遗、知制诰高锡就上了一道奏折,说我听说举荐官员时存在收受贿赂的情况。
机会来了!
“许近亲、奴婢、邻里告诉,加以重赏。”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让有污点的官员无处遁藏。一大批官员随之落马。
同年9月,赵匡胤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及第考生与监考官以及同榜及第的考生,是官场伦理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发生党争之时。从赵匡胤开始,所有登第的考生全是天子门生,而不是“知贡举”官员的门生,虽然只是称呼上的小改变,却极大消除了党争的土壤。
964年正月,赵匡胤下诏对国家公务员进行扩招,重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这仍是柴荣改革的一环,赵匡胤没有忘记。这些考试算是对传统的明经科、进士科的补充,含金量相对较低,门槛儿也相对较低,对寒门子弟较为友好,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
在考生范围中,赵匡胤明确指出要特别关照一下“落榜生”,千万不要默守陈规埋没人才,并且特意声明这次考试不设门槛,在职公务员、平民百姓等皆可报考,择优录取。比如博州军事判官颖贽同志就通过“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策试,荣升着作佐郎,从地方进入了中央。
让原本考公上岸无望的人实现弯道超车,花式吸纳进公务员队伍,或者给予体制内的边缘人士以更好的上升通道,通常情况下这些人都将成为体制的坚定拥护者,而他们也将稀释公务员群体的旧有权利。
从宰相到基层公务员,文官集团遭遇到了从上至下的全面洗牌,在此过程中,权力悄无声息地被皇帝抽走,皇权得到了巩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