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八十一章 鸿都门渗入官场北地弩射杀和连 (第2/3页)

加入书签

平定了,交州、益州、漠北全面转好,朝廷只要好好经营,恢复人口,取消紧锢,定会重振大汉之威。”</br></br> 另有一封引弓门客东河南的信报也引起韩遂的驻目:据传外戚何进和宦官明争暗斗愈烈,凡是尔同意的彼必不同意,已达到朝廷政令难以向州郡推施的地步。</br></br> 圣上本年正月八日大赦天下,并下诏令公卿根据流传的民谣检举为害百姓的在任刺史和包括各郡太守在内的二千石官吏。</br></br> 上年刚上任太尉的许戫和司空张济,看着宦官行事,又接受宦官货赂。</br></br> 宦官子弟虽贪秽,皆不敢问,只检举地处偏远人口稀少小郡的清廉德惠者二十六人敷衍圣上。</br></br> 二十六位失官官吏不服,使属下吏到京告状,司徒陈耽与议郎曹操联名用词忠切上书圣上称举检偏派袒私,乃放枭囚凤之举。</br></br> 圣上责怪许戫、张济,将被征召问罪的官员全部封任为议郎。</br></br> 此事余波未平,或受宦官之压,司徒陈耽三月被免,在家闲赋七年的袁隗本年初刚任太常,旋改任司徒,接替陈耽。</br></br> 直到十月,亲宦官的许戫被免去太尉,回乡扬州吴郡阳羡县了,以太常杨赐为太尉。士族终获全胜。</br></br> 司空张济豫州汝南郡细阳县人,乃秦汉之际张耳后人,仍任司空,未受冲击。</br></br> 此外,朝廷最近有较大官职变动。</br></br> 朱儁因平定交州之功,从交州刺史调入京师任谏议大夫。</br></br> 荆州南阳太守刘焉入朝任宗正,圣上母董太后姊姊之子张忠接任南阳太守。</br></br> 曹操父曹嵩的司隶校尉任期满去职,豫州颍川郡阳翟县人郭鸿接任。曹操叔伯曹鼎出任冀州河间国国相。</br></br> 洛阳令徐循中疫去世,扬州庐江郡舒县周异接任洛阳令。河南尹仍是华松。</br></br> 议郎荆州江夏安陆黄琬出京接任青州刺史。</br></br> 长水校尉臧旻出京接任中山国国相。</br></br> 特大消息是尚书郎桥瑁出任兖州刺史了。</br></br> 韩遂还注意到引弓门客东汉阳的信报称从不入仕的阎忠举孝廉入京为郎,转而出任冀州安平国信都县县令。</br></br> 韩遂点评,圣上的意思是对士族、外戚、宦官在各地为官的不法子弟进行一次扫除,各抓一些才是正确的做法。但许戫、张济为讨好宦官和外戚,只抓士族子弟,岂能逃过士族官吏的报复打击?</br></br> 曹操只是一个小小的议郎,一出手就扳倒太尉,以救命之恩换得二十六位议郎同行的夸赞,这二十六位可都是任过太守等二千石的高官。</br></br> 曹操这厮又一次轻轻松松地扬名天下了,久之必得朝廷重用。</br></br> 许戫的家乡扬州吴郡阳羡县在茅山南,离茅山很近,许氏必为吴郡大族。看来扬州大族斗不过中原大族,更何况与宦官同流者必遭士家大族围攻。</br></br> 韩遂当年服役参加朔方之战时,郭鸿时任五原太守,镇守边郡。</br></br> 韩遂在太学读书时,陈耽出任过太学博士祭酒(校长),太学诸生对其颇有好感,可惜死于宦官之手。</br></br> 司空张济为张耳后人,张耳是战国张仪的后人,张济想必与安定乌氏张基、张纵、张横同祖了,同族中有人任司空,不可小视乌氏县张氏。</br></br> 桥瑁竟从尚书郎一跃成为兖州刺史,升迁之快真乃匪夷所思。圣上是在从士家大族中选拔新秀。</br></br> 桥瑁虽为豫州梁国睢阳县桥家公子,然这样一位浪荡子弟能否胜任刺史,实在令人担忧。不过做为酒友,帮办点事是可以的。</br></br> 阎忠不是发誓不解禁锢绝不出仕,怎么一举孝廉就出来了?信都县县城外到处是太平道徒,未必是个好去处。</br></br> 韩遂写信给为护妻女滞留在兖州东郡东阿县的成公英,让成公英持信去拜访兖州刺史桥瑁。</br></br> 得到桥瑁的保护,成公英可带妻女尽快撤回金城,谅安定乌氏张家不会过份为难成公英妻女。</br></br> 这天洗沐日,韩家种植手韩粟邀请韩遂、韩理、韩桥、刘崖、鲁贤、臧镇、挚琦等到允吾韩府,商谈粟米田地力问题。</br></br> 韩粟道:“虽然每年投入六千万钱挖河泥掺土,上牲畜和人粪,但新地的田地太大,摊到每亩地只有五十多钱。</br></br> 加上这一带人畜数远少于亩数,故补充地力仅靠六千万钱或再加钱是无用的,需要另想办法。</br></br> 吾就此拜访过武威、陇西等郡的大族的种植手们,彼等建议粟米与豆轮种,豆根可增地力。</br></br> 本年秋收方城地下仓窖和浩亹县坞堡地下仓窖已储满粟米,建议下年新地粟米田全部改为种豆一年,累年留下的豆种足够春种所用。</br></br> 亩产可达五石,五石豆市价等同三石粟米,故种豆不亏。</br></br> 考虑到马匹也可食用豆,豆晒干后易长期储存,也可制豆豉(ch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