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一十四章 以后要让着我 (第1/2页)

加入书签

李姝跟包子小丫鬟嗔笑过后,便有两个小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请朱平安和李姝用茶。在白色翠竹茶杯的衬托下,茶汤愈发显的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br></br> 这两个小丫鬟年纪都不大,不过十岁左右年纪,稚气尚未褪尽,但是端茶倒水这些活计已经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这年纪放到现在这就是压榨童工了,不过在这朝代却是再正常不过了,丫头年纪小才好调教,年纪再小点的话干不了活,年纪大一点的话都快嫁人了,如果配给小厮还好,若是嫁出去那就是别人家的了,伺候不了多长时间,这个年纪正合适。</br></br> “多谢。”</br></br> 朱平安一直都不习惯被人伺候,接过茶杯说了一句多谢。</br></br> 两个小丫鬟听到朱平安说谢谢后,圆圆的脸蛋红彤彤的,耷拉着脑袋,有些手足无措的说姑爷不用谢。</br></br> 李姝扫了两个丫头一眼,然后又看着朱平安笑吟吟的说道,“相公还没有伺候的丫头呢,不如让这两个丫头给相公端茶倒水、铺床叠被吧?”</br></br> 咳咳......</br></br> 朱平安正在品茶呢,听了李姝的话一下呛住了,咳嗽一声才顺了下去。</br></br> “多谢,不用,我一个人惯了,别人伺候我倒不习惯。”朱平安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自己有手有脚干嘛要人伺候,还是两个童工,自己可没有什么癖好。</br></br> “一个六品官没有丫头小厮伺候,说出去也不怕你同僚笑话。”李姝似笑非笑的瞅着朱平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如天上的星星那么亮。</br></br> “不怕。”朱平安毫不在意的摇了摇头。</br></br> “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李姝双眉弯弯,小小鼻子微微向上翘,娇嗔了一声,然后给了朱平安一个白眼。</br></br> 看着自家小姐跟姑爷聊天,包子小丫鬟便看了两个小丫头一眼,微微摆了摆手,示意她们退出去,不要打搅了小姐和姑爷聊天。两个小丫头看到包子小丫鬟的手势,都很有眼色的欠腰退了出去。</br></br> 在两个小丫头眼中,包子小丫鬟就是她们的半个主子。</br></br> 包子小丫鬟在家里的地位不低,尤其是最近地位更是提高了,现在包子小丫鬟不仅是李姝的贴身大丫头,还是通房丫头。李姝有四个贴身大丫头,包括包子小丫鬟,但是通房丫头只有包子小丫鬟一个,这是府上定下来的。</br></br> 通房丫头介于姨娘也就是小妾和丫鬟之间,她的地位比妾稍低一些,但是高于所有的丫头。</br></br> 通房丫头有了名分后,就是妾。尽管通房丫头还没有名分,但是在某些方面,做的事是和妾一样的,只是还没有名分而已。</br></br> 通房丫头从字面上解释就是通房的丫头,在古代通房丫头的卧室是和男女主人的卧室相通的,在男女主子做些闺房之乐的时候,通房丫头是可以在一旁伺候的,而且若是主子招呼的话,她也是可以一起加入来个三人行的。当然,古代大约不会如此开放,更多的时候是女主子来月事的时候,通房丫头顶替女主子尽些床第义务。</br></br> 陪嫁丫头和通房丫头是两码事,现在这个宅子里的丫头都是陪嫁丫头,只要是李姝带过来的丫头都是陪嫁丫头,但是通房丫头只有包子小丫鬟一个。</br></br> 所以,包子小丫鬟可以说是除了朱平安李姝外,府上地位最高的了。</br></br> 刚刚李姝急匆匆从家里出来,到现在也有一会了,担心母亲陈氏挂念,而且这会估计家里还有人来看新媳妇,新媳妇不在怎么可以,所以喝过茶后李姝便跟朱平安一起回了对门家中。</br></br> 这会包子小丫鬟本来也是要跟着的,不过李姝却没让,说家里都没有伺候的,她带着丫头过去,太招摇了,平白有了距离。所以,李姝便让包子小丫鬟留在这个宅子,正好也分派丫头整理一下宅院。</br></br> 两个宅子就门对门,三五步就到了。</br></br> 回到家中,果然家中又有不少村里的妇女,母亲陈氏正眉飞色舞的跟她们说着话呢,大约又是在显摆了,朱平安见状不由微微笑了笑。这些妇女朱平安都认得,便笑着上前打着招呼,一一的叫着称呼介绍给李姝,李姝也跟着嘴甜的叫着。</br></br> 等这一波人走后,家里终于安静了下来。母亲陈氏让朱平安领着李姝在家里转转,因为宅子比走时扩大了很多,朱平安也趁空带着李姝去后院看了看。</br></br> 这个后院,家里本来是准备给朱平安和李姝在这里建婚房的,不过李大财主心疼姑娘,觉的地方有些小了,商量后就在对门重新起了一个宅子。</br></br> 现在这后院便利用来开了一块菜地,辟了一个猪圈,剩下的地方也利用起来养了些花草。</br></br> 绿油油的青菜,万紫千红的花丛,给人一种春色满园关不住感觉。</br></br> 猪圈里几头黑花白花的肥猪看到有人进了后院,还以为是来喂食的呢,一个个伸着猪蹄趴在猪圈上热切的向着当先走来的朱平安哼哼了起来,可热情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