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战后事宜 (第1/2页)

加入书签

倭寇退了,朱平安更忙了。</br></br> 从早上发现倭寇退兵,一直到晚上夜深人静,朱平安一刻也没有休息。</br></br> 白天的时候朱平安马不停蹄的走访遭受倭灾的各乡村,统计损失,看望、安抚受灾群众,指挥重建事宜;另外,还要安排布防事宜,重启沿海的六座烽火台,以及边境的五座烽火台,防止倭寇再次突袭靖南。有了烽火台,至少在倭寇突袭时,可以提前示警,给沿海村庄逃命的时间。</br></br> 靖南下面受灾的村落很多,朱平安马不停蹄的走访起来,都没有时间吃午饭和晚饭,都是由刘大刀买了几个烧饼简单对付一下,一边吃一边走访、慰问、布防。</br></br> 沿海村落经历倭寇肆虐后,往日的鱼米之乡、人间乐土,如今化作荒野、惨如人间地狱:被烧毁的漆黑房舍,满村的鲜血和尸体,被祸害的妇孺,即将成熟却被毁坏的稻田……十里无鸡鸣,处处尽哭声……</br></br> 朱平安这一整天来,心情都满是悲痛、沉重和愤怒的,心中一腔怒火在燃烧。</br></br> 倭寇行径,灭绝人性!惨绝人寰!丧心病狂!禽兽不如!</br></br> 杀!</br></br> 杀!</br></br> 杀!</br></br> 杀尽天下倭寇!!</br></br> 走访了一个又一个被倭寇糟蹋成人间地狱的村落,看了一个又一个被害的无辜民众,听了一场又一场撕心裂肺的痛哭,朱平安心里的愤怒越来越难以扼制,默默的在心里立了一个很中二很中二的誓言:我朱平安必杀尽天下倭寇,我要让神州大地再无一个倭寇!!!我要让岛国倭奴付出鲜血的代价!!!!!我要引长军鞭挞岛国!问罪岛国大小倭酋!</br></br> 朱平安将满腔怒火压在心底,用一百倍的精力慰问、安抚受灾群众,指挥重建,安排布防。天色漆黑的时候,朱平安才披星戴月的从下面乡村返回靖南县衙。</br></br> 连夜返回县衙后,朱平安也没有休息,用剪刀挑亮油灯,铺好笔墨纸砚,开始书写上报官文。</br></br> 第一份官文是靖南狙击倭寇情况战报,朱平安如实的描述倭寇侵犯情况,包括倭寇人数、登陆地点、烧杀抢掠情况、进攻靖南县城情况,重点汇报了靖南抗击倭寇的情况,军民一心抗击倭寇,不畏牺牲,最终打退了倭寇。举贤不避亲,在战报中,朱平安将刘大刀、刘牧、刘大枪、刘大锤、刘大斧、刘大钢等六人的突出功绩列了出来。当然,在战报的末尾,朱平安也不吝惜笔墨,将靖南典史李达未战便弃城而逃,县丞张长孺、主薄姚文远临阵后退、不见踪影等情况,一一附述其后,进行弹劾。</br></br> 战后腾出手来,肯定要对他们进行清算,将他们列在战报之后,是提前向上峰打个招呼。毕竟,他们三人作为朝廷命官,要收拾他们,程序上比较繁琐,最终要由朝廷吏部发落。至于县衙的六房胥吏,他们并非朝廷命官,朱平安完全可以自主处理。</br></br> 其实,在倭寇来之前,朱平安已经着手准备收拾他们了,局都已经布好了,就等再过几日就要收网了。不过,倭寇来了后,身为朝廷命官,他们未战便弃城而逃、临阵退缩,涉及玩忽职守、枉顾守土保民之责、辜负朝廷信任等几项大罪,这让朱平安省了好大的事,暂时不需要动用布下的局。</br></br> 写完战报后,朱平安又笔耕不辍的开始起草第二份公文,这一份公文是请求朝廷减免靖南赋税的公文,今日去下面遭受倭寇荼毒的村子走访慰问,受灾村子生灵涂炭的惨状,此刻仍历历在目,若是再让他们缴纳赋税,不啻于对幸存者的第二次谋杀,朱平安决定向朝廷申请减免赋税。</br></br> “三千余倭寇肆虐靖南,虽上下一心狙击、打退倭寇,但倭寇过境,烧杀抢掠,辖区受灾之村寨落受损严重,房屋焚坏,农田毁损,哀鸿遍野……靖南知县朱平安恳请减免靖南今年租赋,以示赈恤,与民生息。”</br></br> 朱平安在这份请求减免赋税的公文后,将遭受倭寇荼毒的村子以及受灾情况,根据自己走访所了解的实际情况,一一列在了后面。目的是,即便不能求得整个靖南减免赋税,最低也要为这些受灾的村子求得减免赋税。</br></br> 检查润色之后,朱平安将第二份公文正式抄写了一遍。</br></br> 写完第二份公文后,朱平安喝了一杯浓茶,提了提神,接着开始书写第三份公文。</br></br> 这是一份请求首功赏银的公文。</br></br> 本次斩获倭寇首级七百九十五个,朱平安写公文请求朝廷按照赏格颁发纹银等赏赐奖励。</br></br> 明朝的军功分为“首功”和“战功”两类,“首功”并非“首先”、“第一”功,首功指的就是字面意思——首级功劳,简单来说就是按首级计功,也就是以人头数目作为标准进行赏赐。可以说,这是从铁血大秦时期开始延续下来的计算功劳的一种方法,特点是简单粗暴、血腥有效。虽然因此,导致了杀良冒功等祸害百姓的现象,但是它的作用不可否认。</br></br> 明代的“战功”分为“奇功”、“头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